学校首页|网站首页|部门简介|通知公告|发展规划|学校章程|统计信息
最新动态
·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
·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
· 2020山东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2019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
·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
他山之石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高等教育如何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2022-06-22 20:16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让我国县城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刻,也使县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进入了公众视线。对此,有学者提出要建设中国版的“社区学院”,实施“县县有大学”计划,以期通过对县域大学的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与人口集聚。但更多的学者则对这一发展理念提出了疑问,认为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已基本完成,未来的生源条件也不具备实施这一计划的基础。

  当前,普及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深度回应区域强县对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精准回应大城市周边县、专业功能县对高等教育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渴求。在国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构建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既不能简单把“县县有大学”推而广之、全面铺开,也不能对高校县域办学一概否定、加以禁止。

  缘起:国家和区域发展实际需要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国家和省(区、市)二级管理体制,高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办学,但高校落户县域办学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分为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基于区域发展需要两种类型。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县域办学高校。从全国范围来看,基于国家农业发展、民族人才培养、兵团建设等需要,我国有若干所高校在建设之初就选择在特定的县域布局。西北农林大学、延边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的前身都属于这一类型。

  发展: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驱动力

  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有高校县域办学的个案产生,但较多高校县域办学现象的出现,还是集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尤其是进入普及化阶段。

  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得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获得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有一批这类院校结合县域发展需求,直接落户在县域办学,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等。

  随着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正式施行,一批独立学院基于500亩用地的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开始迈出向县域迁建的步伐。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张的需要,有一批高校开始选择在经济强县或与中心城市相邻的县域办学或举办分校区。以高校县域办学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成为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部分县域经济强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2017年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实施后,全国各省份都相应出台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随之,一些省级高水平大学对办学空间产生了新需求,部分高校开始在经济强县布局分校区,如宁波大学梅山校区、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等。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是我国县域经济强省,也是高校县域办学的典型省份。据学者高宏赋、刘承波统计,截至2022年5月,除西藏自治区外,我国其余省份都有高校在县域办学。其中,山东省在县域办学的高校有67所,浙江省有47所,江苏省有41所。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已有76个县有高校入驻,共入驻高校(含校区)185所。

  市场化是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高校县域办学是市场机制主导下的高等教育区域布局调整,县域政府与高校之间通过协商谈判,使得高校落户县域,本质上是市场机制发挥了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高校与县域政府之间形成的市场动力机制也成为这一轮高等教育县域办学的核心驱动力量。

  当前,高校落户县域的具体政策条件大多实行“一校一策”,这是高校与县域政府按照市场化机制协商谈判的结果。

  县域政府出地、出资引进高校落户是基于自身对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通过引进高校,集聚县域创新资源,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县域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带动新建校区周边土地升值开发,吸引高素质年轻群体落户等是县域政府在引进高校落户过程中的重要考量。

  同时,很多高校同样面临着改善办学条件、寻求新增办学空间、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是高校选择落户县域的内在推动力量。

  趋势:深度回应城镇化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面对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既不能盲目冒进,也不能消极回避,而是需要积极应对、科学施策。

  一是要面向地方培养县域发展需要的人才。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强符合区域人才需求的主导专业,做优一批支撑专业,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力度,支撑引领县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二是要立足地方加快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应以地域特色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立足点,优势特色学科的选择要从“竞争选优”向“择需布局”转变,真正把区域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学科优势。

  三是要协同地方建设“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以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着力点,推动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以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开辟校地合作的新渠道。

  四是要导向地方构建社会服务工作机制。以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为突破点,深入推进地方服务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外,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通过教师岗位聘任、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等校内评价机制的改革来推进学校与县域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形成我国县域高校发展与县域城镇化建设互融共促的新格局。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6月20日第06版)

上一条:山东科技大学“三项举措”织密织牢学生“心理健康网” 下一条:中国人民大学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着力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关闭

齐鲁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